静宁三中以“艺术教育成人之美”为理念,35门校本课程(艺术类课程占22门)成为“金字招牌”。自2015年以来◆■■◆◆◆,学校共创建乐团19个。2017年,◆◆◆★“晨曦管乐团”赴大连参加国际管乐艺术节,获得3万元奖励■■■◆★★;2024年★■◆,赴日照参加“中华杯”管乐展演活动,获得“示范乐团”称号,并荣获“中国管乐发展突出贡献奖★◆◆”。剪纸非遗传承人驻校指导★★,学生创作了剪纸作品《黄河母亲》等;书法社团规模大■★★◆◆,参与人数多,书法作品《黄河颂》获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金奖。七年级每周书法课实现全覆盖★◆◆★,午间“古典音乐伴写字”成为校园文化品牌★◆◆。此外,学校还推出◆◆■★◆“艺术+科技”项目,用编程技术设计“黄河故事”系列动画,管乐合奏《红旗颂》在甘肃省内外大中小学交流展演中获广泛赞誉■★◆★◆◆。
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◆★◆◆,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三中学(以下简称“静宁三中”)扎根城乡接合部,以新教育■★★■★“十大行动”为引领★■◆★★★,以打造◆★★■◆“书香校园■■、理想课堂、师生共写随笔★★■”为核心◆■◆◆,积极落实以“艺术教育★◆■■◆、研学实践”为特色的“3+X■■◆■★”育人行动(“3”是指营造书香校园、构筑理想课堂、师生共写随笔三大行动◆★◆,“X★◆★”是指学校开发的若干校本课程)◆◆★◆◆。学校通过◆◆◆★★“青年教师成长计划”“名优教师引领计划★◆■”等,推动教师专业能力与育人理念同步升级◆★★,并连续多年获评市、县★◆■“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”◆■■★★。学校入选“新教师基金★◆★■”项目学校◆◆■■◆,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、甘肃省文明校园◆■◆★、全国文明校园。学校以“易趣■■◆”办学理念为驱动,将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实践■★,开发“弘扬黄河文化★◆,赓续红色血脉★■■★◆■”研学课程。从课堂改革到文化浸润,从艺术教育到家校协同,静宁三中正以特色化实践书写城乡接合部教育创新的生动篇章。
静宁三中打破教育边界,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■◆★■◆。组织学生奔赴延安革命纪念馆、梁家河、壶口瀑布,开展“重走长征路”◆◆★◆★★“黄河文化研学”等实践活动,学生徒步30公里探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,撰写《长征路上的成长日记》;组织学生在延安枣园重读《回延安》,观看《梁家河的启示》纪录片。学校开发编写《黄河文化研学手册》,助力当地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家长开放日、家庭教育沙龙爆满,家长的教育心得体会被拍成微视频★◆★★,提升了协同育人效果。
静宁三中将阅读打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引擎,让教室变身为“图书馆”,让走廊、餐厅变身为“开放书架区”★■★★,图书室全天候开放,藏书超6万册;阅读社团场场爆满,是校园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每年在世界读书日、孔子诞辰纪念日举办读书节;课本剧展演、教师教育叙事演讲等活动★◆◆■,让书香★■★★“飘满校园”■◆◆■。自《三中风》校刊创办以来◆★■★■◆,师生共写随笔累计超5000篇,通过★◆◆◆■■“晨诵◆★★■、午读■■、暮省”仪式化活动,学生的学习品质显著提升。学生雷双硕的家长说:“孩子从‘被动学◆◆◆■◆★’到‘主动读■★★★■★’,眼里有光了!”2023年,学生人均阅读量达11本。学校开发的★★◆“红色经典读书会◆◆★■★■”更让《红星照耀中国》《平凡的世界》等作品成为思政课■■“活教材”,学生的读后感超1500篇★■■。
聚焦新课标、新中考,静宁三中以打造“学为中心”理想课堂行动为突破口◆★■■◆,推进教育教学改革★◆■。“四高一悦”(高参与度、高思考度★★◆★、高达成度、高拓展度、愉悦地学)彰显了理想课堂特色;与江苏东洲海门国际学校“结对”★◆◆■★,开展“一周一课、一课一研”大教研模式◆◆★★★。青年教师年均听课超50节;骨干教师张建斌与新教育名师刘恩樵同课异构《愚公移山》■★◆■◆,获市级课堂大赛一等奖;名优教师刘建东、郭万芳、柴丽丽、李华、吕绪周、樊小刚等参加省、市级课堂大赛,获得省、市级一等奖。“卓越口才”行动让演讲◆◆、辩论参与率达80%◆◆★★。学校更推出“黄河水文+物理实验”“编程动画+黄河故事”等跨学科融合课程,学生作品《黄河的儿女》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。
依托黄河流域红色资源,学校串联起黄河流域的7个红色地标,让学生在壶口瀑布触摸★■■■■“民族魂”,在梁家河感悟“初心”……学生的研学报告超千篇;开发“弘扬黄河文化,赓续红色血脉”研学课程,入选甘肃省第二批黄河流域精品研学项目。